13日發佈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鼎曜餐飲製冰機果顯示:
  近10年間,我國濕地西裝外套保護面積增加了525.94萬公頃,濕地保護率由30.49%提高到43.51%。
  但調查結果還顯示,全國濕地保護的空缺依然較大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、濕地候鳥遷飛路線、重要江河源頭、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等範圍內的重要濕地,還未全部納入保護體系之中。如國家票貼重點生態功能區濕地保護率僅為51.52%,國家重要濕地保護率僅為66.52%。
  我國濕地加減法:數房屋貸款據說話
 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1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佈會上說,10年來,我國在濕地保護管理婚禮顧問課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。中央和地方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得以完善,生態系統功能作用不斷受到重視,全民的濕地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,有多個省份出台了省級濕地保護條例,一些地方還把濕地保護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的政績考核。
  調查結果顯示,全國濕地總面積為5360.26萬公頃,濕地率為5.58%。近10年來,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5塊,新建濕地自然保護區279個,新建濕地公園468個。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,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小區並存,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。
  但同時,調查結果還顯示,近10年來,我國濕地面積同口徑下減少了339.63萬公頃,其中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.62萬公頃,減少率為9.33%。此外,河流、湖泊濕地沼澤化,河流濕地轉為人工庫塘等情況也很突出。
  濕地大幅度減少:誰是主因
  “造成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,除了氣候變化等一些自然因素外,人類活動占用和改變濕地用途是其主要原因。”張永利指出,影響濕地的主要威脅因子已經從上一次調查時的污染、圍墾、非法狩獵三大因子變化為這次的污染、圍墾、基建占用、過度捕撈和採集、外來物種入侵五大因子,我國濕地資源面臨的威脅呈增長態勢。
  張永利表示,根據調查掌握的情況,將採取更有針對性、力度更大的措施,加強濕地保護管理。有計劃、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濕地保護制度、退化濕地恢複製度、濕地生態效應補償制度、濕地保護紅線制度、濕地生態系統評價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;強化依法“治濕”,制定出台全國濕地保護條例;實施濕地生態修複工程;提升濕地保護管理的科技支撐水平。
  保衛“地球之腎”·評論>>>
  濕地
  不能只存在記憶中
  濕地被譽為“地球之腎”,具有供水凈水、支撐生物多樣性、調節氣候、防洪等重要功能。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工農業生產活動等,導致濕地頻頻被工程占用,造成水質污染、功能退化等問題。濕地保護任重道遠,這不僅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,更是對所有人生活方式的考驗。
  避免濕地變“失地”,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濕地保護立法,建立長效機制。探索建立濕地生態補償、生態補水、徵占用管控等制度,充分調動各方面保護濕地的積極性。另外,要將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,將濕地指標納入地方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範圍。
  避免濕地變“失地”,要實施重大生態修複工程,逐級建立相應的紅線制度,既要保證濕地的數量,也要明確濕地利用的範圍、時間、強度、方式等。提升濕地保護科技水平,大力加強濕地執法,集中力量開展專項嚴打行動,堅決遏制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。
  避免濕地變“失地”,還應提高全社會的濕地生態保護意識,倡導濕地保護,人人有責。畢竟,“水波蕩漾、飛鳥翔集”的濕地不能只存在人們的記憶中,而應成為更多人享受自然之美的重要場所。
  保衛“地球之腎”·第三隻眼>>>
  圍墾基建占用
  短視利益驅動 中國濕地空間正被不斷擠壓
  過度捕撈、污染、基建占用……被稱為“地球之腎”的濕地,空間正被不斷擠壓。根據13日發佈的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,雖然近年來我國濕地保護面積有所增加,但威脅濕地的因素更值得我們警惕。
  “地球之腎” 正在衰竭退化
  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中的一組數據須引起高度關註:近10年間,全國濕地面積同口徑下減少了339.63萬公頃,其中自然濕地面積減少337.62萬公頃。此外,河流、湖泊濕地沼澤化,河流濕地轉為人工庫塘等情況也很突出。
  “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、數量較多的國家之一。但從總體看,面積在減少、功能在退化。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研究員崔麗娟指出,近年來中國濕地保護力度逐漸加強,退化速度有所減緩,但濕地生態狀況依然不容樂觀。
  “‘地球之腎’面臨消失的說法不是危言聳聽。”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指出,濕地消失有兩種表現,一是圍墾之後濕地直接消失,二是濕地污染。濕地最大的功能是凈化水質、降解污染,但污染一旦超過生態承載力,濕地就變成水下荒漠,對生態系統是毀滅性的打擊。
  由於污染、圍墾等原因,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下降,生物多樣性減退。僅從濕地鳥類資源變化情況看,兩次調查記錄到的鳥類種類呈現減少趨勢,超過一半的鳥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。
 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、功能下降?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指出,除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外,人類活動占用和改變濕地用途是主要原因。
  “我國濕地資源面臨的威脅呈增長態勢。”張永利表示,威脅濕地生態狀況的主要因子,已從10年前的污染、圍墾和非法狩獵三大因子,轉變為現在的污染、圍墾、基建占用、過度捕撈和採集、外來物種入侵五大因子。
  最大威脅:圍墾和基建占用
  調查顯示,近10年間,我國受基建占用威脅的濕地面積增長了近10倍。照此速度,今天的濕地很可能成為未來的荒原。
  “圍墾和基建占用是導致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的兩個最關鍵因素,而且受影響的濕地範圍占有較大比重。”張永利指出,圍墾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、大江大河的兩側以及湖泊的周邊地區,基建占用主要發生在沿海地區。
  據不完全統計,我國沿海地區累計喪失和被嚴重破壞的濱海濕地近220萬公頃,約占濱海濕地面積的50%。
  “由於為經濟增長而釋放的短視利益驅動,濕地不斷受到侵占和破壞。黃海、東海、渤海每年濱海濕地退化速度相當快,一些傳統上的海邊鹽田濕地幾乎都消失了。”雷光春說。
  崔麗娟指出,當前各地都認識到了應該保護濕地,但真正怎麼保護還需要商榷。特別要警惕名義上是在恢復和保護濕地,而實際上是在侵占和破壞濕地的現象,如過度開發搞旅游甚至房地產。
  去年5月施行的《濕地保護管理規定》明確,國家對濕地實行保護優先、科學恢復、合理利用、持續發展的方針。國家林業局在剛剛出台的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》中劃定了濕地保護紅線:到2020年,中國濕地面積不少於8億畝。
  “應該根據各個濕地不同的生態承載力進行分類,有的濕地要不惜代價地進行絕對保護,有的可以適當允許人類活動,但不論如何都應該有個生態容量的控制。”崔麗娟表示。本組文圖均據新華社  (原標題:保衛“地球之腎” 濕地不能“失地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o25fovm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